热点信息
 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
 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进
 藻井中的儒家文化
 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思考——以...
 小户型多功能家具的几款创意设...
 朱小杰家具设计思想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创新探讨
 解析意大利沙发品牌Calia的本土...
 明式家具审美文化与现代家具设...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再设计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家具DI...
 非木质材料在现代家具设计应用...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图...
 中国明清家具现代价值考
 第3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获奖...
 川西民间家具初探
 从卡姆帕纳兄弟思考当代家具的...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首页 - 详细内容
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进
类别:设计论坛 | 录入者:says | 发布时间:2010-12-21 [9790]

作者:王燕(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摘 要:坐具形式的形成与演进,从低矮型向高型的逐步发展变化,坐姿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慢慢演变,人居饮食也随之影响发生巨大变化。坐具、坐姿、人居饮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冲击、碰撞与渗透,最终走向成熟。
关键词:低坐具 高坐具 人居饮食 演进  
 
从远古的席地而坐到现代的垂足而坐,坐具语言样态的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吸收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个慢慢积淀并异化的过程,最终表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 中国古人席地跪坐的生活方式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处于地下穴居生活,穴内阴暗潮冷,古人用柴草、树叶和兽皮铺在地上防潮。后来,发明了席子,于是开始用席子铺垫。席地而坐也是适应半穴居空间的一种坐姿。据历史考证,远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会编织席子。《考古学报》1960年2期曾登载:在考古发掘的吴兴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就遗存有二百余件竹编物和芦席。
在商周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招待宾客时都要布席,而且席与筵同时使用,为了有所区别,筵先铺于地面,席后铺于筵上。茵是现在意义上的褥子,比席要软,有皮质和纺织之分,这一类坐具迎合了人们较简单的生活需要。因席而坐是礼节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这种思想观念也逐渐上升为浓厚的社会礼制。古人席地而坐主要有三种方式(从殷商甲骨文的记载及青铜器的铭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跪坐、蹲踞、箕踞。跪坐则由原来贵族的起居法逐步沿袭成百姓供奉祖先、祭祀天地的重要礼节,附上了礼制色彩。后两种坐式,随着文明进程的加深,被认为是不合礼节的姿态而逐渐淘汰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起居习惯仍是席地而坐,由于青铜器、木工、漆艺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俎、案、几、床、衣箱等家具大量出现,他们表面用黑、红等漆做装饰,但坐具仍以低矮型为主,如在河南信阳长台台关一个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张彩绘木床[1],床长2.18M,宽1.39M,高仅19CM,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床的实物(如图1)。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床是坐卧兼用的家具。一般白天用来坐,晚上用来睡觉。《说文解字》就曾记载:“床,安身之几坐也”。 由于跪坐容易带来疲劳感,于是产生了几,是置于座位边供人依凭的器具,其形约如现在的矮板凳,可置座前搁置食物、琴瑟、书籍等,也可放在左右供人凭靠。
秦汉时期可是说我国低坐具的代表,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家具样式,还创造出了许多新品种,如专业坐具—榻、床。在东汉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床是人们在室内活动的主要依托,坐卧兼用,人们读书、会客、饮食等几乎全在床上进行。床上放置几案就可以读书、饮食。榻是单指坐具的,“长狄而卑者曰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日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出自刘熙的《释名·释床帐》)这种榻在统治阶层、富有家庭中较为流行。榻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所谓的独坐榻,长和宽基本一致,接近正方形,如图(2),长87.5CM、宽72CM、高19CM;。另一类是两人坐榻,如洛阳西郊灵宝张湾山土的六博坐涌,榻的高度一般很低,近于地面,造型属于平台式,四个角柱内侧作弧形内弯壶门状。此时床、榻高度都在19CM左右,但是很大程度改变了与地面直接接触,对人的健康有利,尤其是南方潮湿的天气。床、榻都有“木”字结构,也就是说木头已经作为家具的主要材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铜或青铜等金属以及草、竹、藤制作家具的状况。从人体工学角度讲,因床、榻于地面有一段距离,减轻并缓和了对脚的压力,从而使人体得以放松。
秦汉之前无论是席地还是席榻都是跪坐的姿势,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受服饰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基本上还是着深衣,所以起坐中时刻提放以免暴露下体,否则被认为是不尊重的行为[2];因为席地跪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餐具的设计,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聚餐时,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为了方便饮食,都是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席地而坐,俎案而食。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的壁画,绘有大型的宴享伎乐的画面,在进食者前面置低案,由厨师或仆人为每个进食者依次分配食物,从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宴席上实行分餐的习俗。(如图3)
 
2 高坐具由西方丝绸之路东传
虽然丝绸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西传了,但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却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西汉初年,由于匈奴征服统一了西域的一些小国,称霸西域,不仅对汉王朝形成威胁,而且将西去的道路堵死。长期以来北方匈奴是中国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3]。由于张骞沿途馈赠给在当时只有麻布和兽皮可穿的西域君主以华贵轻薄的丝绸织物,使得这些国家对古老的东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商人使者纷至沓来,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和他西邻的大月氏、赛人乃至西域和西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吸收了大量的异国情调。胡床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胡汉文化的交流而流入中原。 “胡床”,(如图4) 就是类似今天的“马扎”,张合自如,适合携带,顺应游牧民族生活的特点。魏晋时则主要是行军作战时将领们携带的轻便坐具。“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一时在京都尽为时髦,胡床在东汉末年仅在皇室贵族间流传,皇亲贵戚竞相习之。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席地跪坐依然存在,不过受时代风气影响,坐姿较为随意,有蜷腿坐、盘腿坐等。在服装上人们一改前代紧身束裹的深衣,女子一般上身穿衫,下身穿裙;男子也着肥大的衣衫,以追求洒脱的风度。佛教的盛行和东传,改变了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仰,旧的传统和习俗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繁荣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推动了中国和西方两地文化的交流。“胡服”、“胡舞”、“胡床”在中原大地逐渐广泛应用,表现西方“垂足文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合于汉文化之中。坐具的姿势变化,也促使室内空间尺度的进一步拓展,对建筑技术等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3 高坐具传入中国后的坐姿多样化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民族的大融合,高坐具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长杌、桌案等,卧类家具也渐渐变高[4]。垂足坐和高家具的出现和流行,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开始,坐姿也逐步呈现多样化。
胡坐即今天讲的盘腿坐, 也叫跌坐。它是将腿盘起来, 双脚压在膝下而交叉于股前, 屁股直接着地。与跪坐相比, 由于身体的重心落在屁股上, 因而有利于腿部血液的流通, 克服了因长时间坐而两腿发麻的弊端, 而且伸展方便,胡坐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坐姿, 它符合游牧民族围坐割肉而食的饮食方式。如莫高窟第154窟南壁的供养斋僧图,三个僧人盘坐,坐前方巾放置各种食物。如南京西善桥的南朝砖刻画《竹林七贤》,七位贤士都是衣着宽松,坐姿随便,有蜷腿坐、盘腿坐等。蜷腿坐、盘腿坐也说明了两汉经学的崩溃而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追求一种自由、洒脱的新观念。
中国内地的佛像中出现了半跏思维菩萨像,是西亚、中亚人传入中国的在高坐具上的一种坐姿。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石造半跏菩萨像;北魏建明二年释迦多宝并坐石造像。
垂腿坐不仅适应高坐具,而且进一步解放了腿脚,在取食、活动自如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也更适合围坐合食和菜肴品种繁多的场合。垂腿坐作为一种外来的坐姿,也已经成为正式饮食场合人们认可的坐姿,大量出现在敦煌壁画中。肃南金塔寺北凉西窟弥勒佛垂足坐像;宝山辽墓壁画《诵经图》中妇女用的桌椅;莫高窟晚唐第12窟壁画《对坐宴饮图》;禹县白沙北宋赵大翁墓浮雕《男女对坐宴饮图》等,其中男女对坐宴饮,男女共榻的生活风尚也说明了中国封建礼制开始受到冲击。
越往后期的饮食图,垂腿坐越普遍。有些饮食图中的坐具虽仍是传统的榻,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更愿意以垂腿坐的方式进食。随着高坐具的普及,垂腿坐甚至有取代“胡坐”的趋势。
 
4 高坐具在中国内地的逐步推广
由于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坐榻的高度可以突出坐者高高在上的地位和神威,这足以满足人们世俗的尊卑心理[5]。还由于人们对舒展的坐卧姿势在潜意识里的追求促使了高型家具的产生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床榻的使用逐渐代替席地跪坐成为社会的主要工具,而传统的席成为家具的附属物留下来。随着胡床的流行,南北朝时期榻的高度逐步增高,面积也逐步增大。
并出现新的家具如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长杌凳。中国出土最早的椅子(如图7),座上部分不存在,只有四条腿,据斯坦因断代史晋代的,椅子通体饰有犍陀罗式花纹,但从其形制和装饰来看,是典型的外来物。
隋唐时期佛教信徒的倍增和佛教群众性民俗活动的增多,扩大了高坐具的使用面。唐代中期以后,垂足风气大盛,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宫女歌伎,都大量使用高坐具。高坐具除了榻之外,还有椅子、腰鼓形坐凳、月牙凳等,如周防的《捣练图》、《挥扇仕女图》等,其中就有不少女子坐月牙凳的描绘。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书中考证过,后世通行的桌子、椅子, 皆是唐朝末年以后兴起的。“ 椅” 偕“ 倚” 音, 意即坐时有个依靠。   至于椅子,使用还不太多,到了五代以后,就慢慢增多了。我们从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如图8)中, 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韩熙载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韩熙载是盘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坐姿非常随意,同画中另外两位官员都已经是“垂足而坐”了。
宋代佛教的禅宗和净土宗深入到民间,高僧对高脚靠背椅的使用对信众起到倡导作用。中国垂足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初步定型,并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椅子的种类与形式更为完善,如圈椅、扶手椅、靠背椅、玫瑰椅、太师椅等,为人的上半身提供一个凭靠或一个半包围状态,使坐姿更加舒适自由。宋代高坐具在造型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结构上运用了巧妙的榫卯结构,做工简洁、纯朴纤秀,形成了中国家具独特的风格面貌。
元、明、清时期坐具对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的追求已经进入黄金时期,并且出现成套配套家具。元代圈椅以圆形构成,极富雍容华贵之气度;明代坐具以“结构装饰”最为出众。所谓结构装饰,就是指家具的部件和装饰手法虽属于装饰,然而却同时起到了支撑重量、使家具坚固的结构作用;虽属于结构,却又收到了装饰美化家具的效果。同时明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东南亚一带的木材如黄花梨、鸡翅木、紫檀不断输入我国。质地坚硬的材料加上优良的工艺创造出了举世公认的明代家具。清代家具在装饰上追求繁琐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椅子结构的牢固性。
 
5 高坐具的普及对内地人居饮食的影响
宋代人们改变了席地跪坐为主的坐姿,以垂足坐为主要坐姿,高坐具为主的配套家具逐渐得到推广,产生了与之相配套的高腿长方桌、衣架、高足灯等系列的家具,家具的总体高度增加了。家具高型化不仅对居室高度、器物尺寸产生一系列影响,还引起了其他生活习惯的改变。
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饮食聚会,人们都是凭桌坐椅不再只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主要家具退而成为专供人们睡卧的家具。
宋元时期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由分餐渐变为合餐。围坐方桌来用餐的饮食方式出现较晚。围坐饮食,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不需要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由于人的坐位和家具的增高,室内窗户的高度相对提高,建筑室内的高度也相应增高。室内陈设原以床榻为中心,逐渐转换为以椅凳或椅桌为中心,相对应的配套家具就增加起来。
 
参考文献:
1、阮长江 《中国历代家俱图录大全》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第35页
2、夏燕靖 《中国艺术设计史》[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年 第71页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第63页
4、周浩明 蒋正清 从椅子的演变看中国古代家具设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J]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12月 第1卷第4期 
5、王珊 李磊 胡惠琴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与坐卧姿态的演变[J]    建筑文化 2006年第2期   第69页
6、万征 以床为屋和以屋为床——中国传统“床文化”与日本传统“地板文化”的比较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01期 第18页
注: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第10期
 
图1  河南信阳长台台关战国墓中出土彩绘木床
 
图2 望都汉墓壁画上的小榻本
 
图3 汉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室壁画
 
图4 敦煌莫高窟武士坐胡床

图5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石造半珈菩萨像(左)    北魏建明二年释迦多宝并坐石造像(右)

图6 肃南金塔寺北凉西窟弥勒佛垂足坐像

图7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木椅本 

图8 韩熙载夜宴图

 
» 上一篇: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家具DIY设计探析
» 下一篇: 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计制作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