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以床为屋和以屋为床——中国传...
 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室内外...
 西化之初的日本民居与家具
 Maison&Objet家具影像
 慈贞庙阁: 唐代女性庙及其明代...
 日本 爱媛 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西班牙VONDOM户外家具与饰品(...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家具(三...
 西班牙VONDOM户外家具与饰品(...
 好莱坞经典格子公寓
 MAZARIN豪华游艇及其内部装饰设...
 西班牙VONDOM户外家具与饰品(...
 清新自然的内墙饰材——室内外...
 Cavio家具高雅精致生活的真实表...
 日本原创设计水母凳的故事
 西班牙VONDOM户外家具与饰品(...
 巴黎家居装饰秋季展
 英格兰建筑师Will Alsop艺术建...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家具(一...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家具(二...
   首页 - 详细内容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 天人合一 性
类别:异域风采 | 录入者:fid | 发布时间:2017-07-18 [2196]

■田朋朋1 张 漪2 黄雪红3 杨芳绒4 Tian Pengpeng1 & Zhang Yi2 & Huang Xuehong3 & Yang Fangrong4

(1.2.3.4.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油坊村传统民居是河南豫中地区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大量的实地调研,详细地分析了油坊村传统民居在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材料运用、构造技术、建筑庭院、室内环境和建筑屋顶、立面、装饰及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所具有的“天人合一”性进行进一步探讨,并阐述了其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对于从根本上来抗拒全球文化的趋同现象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今后建设具有河南豫中地区民居风格特点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荥阳 ;油坊村 ;传统民居 ;建筑 ;天人合一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brick-wood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of Henan are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 lot of relative literatures, we analyzes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of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in settlement location, architectural layout, material u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yard, indoor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roof, facade, decoration and color etc.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of further study, and then we further expounds its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I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resist the convergence of global culture fundamentally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yle of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in the central of Henan at the future.

Key words: Xingyang; Youfang village; The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humanity

       建筑最初是供人们遮风蔽雨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以各种建筑形式来表达自已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于是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经历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它是古人对“人与宇宙”相互关系的根本认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基本发轫点。荥阳油坊村民居是在河南这块特有的土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走过了历史的沧桑,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豫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无不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对于现代建筑学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深远。

1 “天人合一”的哲理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首次以成语出现在北宋张载的《正蒙》,源自孟子提出的“性天同一”,它反映了自古以来人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在承认天和人的不同与区别的前提下,天与人的关系没有走向分化、对立,而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天”,指自然界,“人”指人文界,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1]。早期,古人将天赋予了一定的神格,敬天、畏天,万事顺承天意,帝王以天子自居,上承天意,下达万民。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通过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逐渐意识到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同一,人和天具有同源性。孔子提倡天有万物差别,人有等级区分,宣扬尊卑有等,亲疏有别,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道家的天人合一观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与人之间没有差别,皆为道的体现。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与人是一体的[2]。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哲学史,在承认天与人差别的基础上,更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整体性和同一性,使天和人达到统一和谐的状态。“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树叶茂”。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和谐成为建筑的最高境界,人们更多的追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其独特的韵味。

2 油坊村基本概况

       油坊村位于河南荥阳市高村乡的西北部,广武山南麓,距郑州市以西约15km,北依黄河,南距连霍高速的高村乡出入口约4.5km, 与沿黄快速路相距约1km,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油坊村属于暖温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14℃。油坊村的西部、南部、北部均为丘陵地带,地势较高, 自西向东逐渐倾斜过渡到平原,形如簸箕,其处于一开阔的冲积平原之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3]。村落周边农田环绕,宅田相依,空气清新,景观宜人。目前保留的传统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其类型以“前客厅后楼院”的四合院式为主,是豫中地区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该村以秦姓为主,古时商业繁荣,高楼大院林立,店铺众多,油坊村的历史发展,完整的见证了豫商秦氏家族的兴衰。

3 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

3.1 村落选址与建筑布局

3.1.1 村落选址

       “凡居民,量地以制宜,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相参与”(《礼记·王制》),在聚落的选址上,“天人合一”思想非常重视环境的选择,主张因地制宜,更多是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措施,使人与建筑融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高境界。

       《宅经》一文中写道,“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未能悟斯道也。”中央美术学院张琦曼教授也指出:“中国古人在大自然中选择住所时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之说,也就是选宅地时人们应注重选择有太阳、流水及空气流动之处, 即‘山水聚合、芷风得水’之处。”“宅,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汉代刘熙《释名》),这里的“吉处”就是指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有利环境。俗话说,“地善则苗茂,宅吉则人荣”, 油坊村民居在选址上“依山傍水”(北依广武山,靠近黄河水源),建筑“坐北朝南”,村落周边农田环绕,绿树成荫,村内道路尺度宜人,青砖灰瓦,风景秀美,体现出古人对于天人合一精神追求的典型自然观(图1)[4]


■图1 油坊村选址示意图

3.1.2 建筑布局

       油坊村民居建筑的形体并不高大,建筑布局以间为单位,然后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成庭院,最终由若干庭院组合成建筑群,这种横向展开的手法犹如自然有机生长的树木,主次关系、结构脉络清晰可见,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互融。这种由“间”到“建筑群”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印证了老子对万物生成模式的“道”的过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油坊村民居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中轴对称、规整严谨,整个空间形态上突显出一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一般来说,前院建筑的等级最低,从前院到后院,建筑的等级依次升高,通常位于主轴线的最后一进为最重要的院落,按照家庭成员的辈份和年龄大小以及亲疏远近关系等使其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建筑位置。

       受汉代“前堂后室”建筑风格的影响,住宅类型以“前客厅后楼院”式为主。此外,油坊村民居还非常重视各功能片区的整体方位布局,如客屋、堂楼、厢房、厨房、倒座、厕所以及大门的选择等等。堂楼坐落于南北主轴线的最北端,对应“坎”子位,供家庭地位最高者居住,通常称之为“坎宅”;大门一般位于住宅的东南方向,即巽位,“巽为木,为风” (《易·说卦》),“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释名·释天》),是整个住宅最为吉利的地方,同时,大门设置在整个院落的东南隅,不仅有利于和厢房的山墙结合做一影壁装饰, 而且还可以使建筑空间“曲径通幽”,《水龙经》曰:“直来直往损人丁。”煞气走直线,吉气走曲线,“曲则有情”,大门具有“藏风聚气”的作用;住宅的西南方向一般设置小花园或挖有水井,属于整个宅院的坤位,“坤也者, 地也”(《易·说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象》),“山岳河渎,皆坤之灵”(《宋书·乐志》),为大地滋生万物之处; 倒座又称南座,通常坐南朝北,其建筑下一般不设台明,其余房屋均设有台明,以位于整个宅院中心的客屋最高(图2)[5]


■图2 建筑方位八卦图

3.2 材料运用与构造技术

3.2.1 材料运用

       由于古时交通运输不便,使得油坊村民居的建造以“就地取材”为主,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和材料,如土、木、砖、石、瓦等,生土造价最低,就地可取,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木材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砖、石、瓦材料耐磨防水性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也因其“取材于地,取法于天”,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们适应自然、协调自然发展的态度[6]

       油坊村民居最早以木材为主,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应当与自然界相依相生,建筑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在选材上喜好以能“呼吸”、有生命的木材来采天地之“灵气”。木材不仅易取,更是给人一种中和、平易、含蓄、质朴、沉稳的天然之美,木构架中榫卯结构的穿插运用体现出中国道家学说的阴阳对立与统一。

       “天人合一”意味着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易传·象》一书中写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传》),意思是说建筑形态及其所用的材料应与环境和谐统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7]”。大量的自然材料在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体现出中国“天人相合”、“顺应天时”的观念,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3.2.2 构造技术

       我国的传统民居木构建筑的结构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因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等,油坊村民居的木构架多以抬梁式为主(图3)。其特点为将整个进深长度的大梁放置在前后檐墙上,然后在大梁的上皮前后位置各向内收进一步架,设置两根瓜柱,瓜柱的顶端位置再放置稍短的二梁,以此类推,将几种不同长度的梁重重叠置起来,根据需要, 可重叠三到四根梁,各个梁的顶端部位放置檩条,在最高的梁上设置脊瓜柱,顶端放置脊檩,最终形成一榀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三角形木构架[8]。在屋顶的坡度不变的情况下,房屋的进深与梁的数量成正比,体现出一种秩序、有机的特点。


■图3 抬梁式木构架

       长期以来,油坊村民居的构造技术类型较为固定,这种固有模式的传承体现出人们对“宇宙永恒”认知的反映。

3.3 建筑庭院与室内环境

3.3.1 建筑庭院

       庭院作为一个开敞独立的空间,除了具有通风、采光和排水的物理功能之外,还可以把天、地、人三者在视线和精神上结合起来, 使人的生命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是人与天、心与性和谐统一的场所。庭院上通天下接地,从此沟通了天地阴阳之气,使“气”流通于天地之间,吸收日月之精华,阳光之雨露,给住宅以新鲜的空气,人乐居其中。站在院中看天空,天似穹窿,这是天地之合的缩影(图4),并且也体现出建筑庭院空间的“有无相生”性,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天然空间引入到建筑的人造空间,即“无”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天然空间,即“有”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和转化,使整个民居建筑幽雅深静,活力盎然,庭院深深,亲切宜人[9]


■图4 秦氏旧宅后院

       民居中的庭院并没有与自然绝对的隔绝,人们在庭院中多种植花草树木,修身养性,整个院落充满诗情画意,如秦氏旧宅院落中的腊梅树(栽种于清乾隆三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逢花期,在阵阵微风的帮助下,大半个村子都能够闻到其飘去的幽香,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腊梅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畏寒冷率早报春,这种捷足先登,快人一拍的节奏,体现出秦家良好的家风。

       “看天、祭天”,是人们的主观心理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庭院作为人们与天直接沟通的场所,在“天、地、人”之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3.3.2 室内环境

       所有的建筑门窗向内院开启,透过镂空装饰的门窗及房门,人们可以从内院看到屋内的情况。背墙一般不设窗,这样除了保证住宅的安全之外,还有“财气不外泄”之意。

       油坊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较少,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而夏季的温度可以达到40℃,夏季的防暑降温是民居建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10]。院落两侧高耸的厢房及其屋檐在夏季可以充分遮挡酷热的阳光进入室内,使庭院处于阴影之中,为人们提供一个清凉的生活场所。到了冬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减小,室外温度变得非常寒冷,阳光可以不受相邻建筑物及其屋檐的遮挡,直接照射进入室内,为民居建筑的采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图5)。


■图5 秦氏旧宅前院日照分析图

3.4 建筑屋顶与建筑立面

3.4.1 建筑屋顶

       《黄帝内经》中讲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世间万物不外乎“天、地、人”三才,并且人作为万物之首,会受到天与地的制约,那么建筑作为人的居住之处,也是天地之灵气汇合聚集的地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摘自《周易》),由此可以看出“立天、立地、立人”三道殊途同物[11]。《周易·乾卦》中讲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要求人们与自然协调统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古人通过观察自然与人事的运动规律,总结出“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做到天、地、人合而为一。正是由于这种阴阳相生的思想意识,使得油坊村民居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一种“反宇向阳”的内凹曲面造型。屋盖以最大的面积内凹朝向天空,诺大的天宇覆盖在大地之上,它们之间一阴一阳,彼此拥抱,浑然一体,而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也融于天地之中[12](图6)。


■图6 天、地、人合而为一

3.4.2 建筑立面

       在立面上,油坊村民居的整体形制以封闭围合的墙体为主,《说文》中写道:“墙, 垣蔽也。”“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故曰垣蔽” (《左传》)。民居建筑的院落外侧墙体一般不开窗户,否则将被认为是朱雀开口,因为“朱雀开口,易惹是非”。在使用上不仅隔离了外界的喧闹,而且居住者的生活也得到了保护,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安全感。

       在人类早期,把“天”看作是一个笼罩在地面之上的盖子,因而到了殷末周初便形成了“盖天”之说的宇宙观,并提出“天员(圆) 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理论(图7),意思是说天就像撑开的雨伞一样是圆形的,而地就像棋盘一样是方形的。老子主张“有无相生”, “地”是有形之物,“天”是无形之体,用有形之物象征无形之体是油坊村民居中常用的手法。“俯视仰视,铸而为钱,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鲁褒《钱神记》),“面圆法天,底平象地”(蔡邕《论琴》),为了表达“天圆地方”的观念,油坊村民居建筑的形体始终符合上圆下方的式样(图8)。


■图7 《周髀算经》中“求圆于方”图


■图8 蕴涵着天圆地方宇宙性内涵的秦氏旧宅建筑比例

3.5 建筑装饰与建筑色彩

3.5.1 建筑装饰

       在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中,人们常常运用一些浮雕、图案、文字等装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达到避邪、祈福的目的。

       油坊村四合院的屋顶部有“五脊六兽” 之称。“五脊”是指建筑屋顶上的横脊、躺脊共五条,“六兽”是指建筑屋顶上一条横脊两端各置一造型生动精美的砖浮雕脊兽装饰, 与横脊接榫的四条躺脊又前后左右沿山墙下到尽沿处各置一略小的脊兽。屋脊之上的瑞兽珍禽雕饰,不仅有着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还寄托了人们“避灾赐福”的审美情怀。

       屋脊两端的鸱吻以及瓦当上的卷云、树木、鸟兽等纹饰,均是对自然之物的模仿,先人们把这些自然形象置于屋顶之上,暗示着一切事物源于自然,飞鸟、虫、鱼、猛兽、花草等与“我”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并给予“我” 吉祥和保佑。

3.5.2 建筑色彩

       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大多以朴素、淡雅、清新、宁静为主,以青灰色为主色调,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整体简洁美观,与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有很大不同(图9)。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太多眼花缭乱的颜色,会使人不知所措,不如一个瞎子的世界美好,达不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主张“大象无形”,在这一基础之上,庄子又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辩”的审美思想[13]


■图9 秦氏家庙青灰色外观

       华夏民族自古热爱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与欣赏。天地为大,顺天者生,逆天者亡,世间万物都有其运动变化规律,我们应当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营造自己的生活。古人在建筑色彩上以各种材料的原色进行表现,以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由于材料本身大都纯度较高,并且饱和度大,在营建过程中不改变其原色,直接应用,以此为美,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营造观。

4 对现代建筑的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频繁,发展迅速,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地域特色逐渐消隐,“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国际式”建筑风格在全球范围内泛滥,不考虑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对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经济理性的片面追求,缺乏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考虑,建筑的规划很少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长期以来,使人们对建筑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往日温馨宁静、回归自然的状态。因此,对于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题的今天,深入的研究与运用先人们“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使人、建筑、环境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回归建筑本来的面目,以此来从根本上抗拒全球化趋同的浪潮,对于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载体,它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反映,其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建筑的发展中彼此相互渗透[14]。“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以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主要思想内涵,成为了华夏民族建筑学发展的主轴线。

       油坊村传统民居从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材料运用及构造技术到建筑庭院与室内环境再到建筑屋顶、立面、装饰及色彩都围绕着“天人合一”这一追求,以获得“理想的栖居”之地。人们通过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改善并利用自然,以达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15]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匮乏、生态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全球文化的趋同使建筑风格“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性,有助于人们对河南豫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地方特色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我国的美丽乡村及城市化建设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肖 佳)

参考文献:

[1]包庆德,杨铮.天人合一:生态维度解读及其存在问题述评[J].伦理学研究,2016,(01):80-85.

[2]郭选昌,江海清.透过天人合一思想反思绿色设计[J].生态经济,2016,(08):224-227.

[3]荥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荥阳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宋亚亭,杜元元.荥阳油坊村历史村落形态调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2015.

[5]惠晴,吕红医.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样本研究——以河南荥阳秦氏旧宅古民居为例[J].中国名城,2012,(04):70-71.

[6]张慧,陈卓.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牛首山遗址公园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2):28-29.

[7]徐春.儒家“天人合一”自然伦理的现代转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1):41-47.

[8]唐丽.荥阳秦氏旧宅院落空间及构造探讨——兼谈河南豫中传统民居技术特征[J].建筑科学,2012,(04):13-15.

[9]刘渌璐,肖大威,张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及应用[J].城市规划,2016,(06):94-98.

[10]河南省气象局编著.河南省气象图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1]冼宁,鞠旻琛.中国古建筑语言的语法构成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98-99.

[12]白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的向度——以《易传》、思孟学派和董仲舒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06):24-29.

[13]蔡志荣.清代湖北书院建筑风格及现代启示[J].理论月刊,2016,(11):66-69.

[14]陈晨,刘大平.传统山水建筑景观原型意象的空间构形衍化解析[J].建筑学报,2015,(S1):162-165.

[15]吴素婷,陈祖建,汪斌斌.福建传统民居离开看色彩的保护与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89-91.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立项(SKPJ-2014-14)

作者简介:田朋朋(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623643148@qq.com

通讯作者:杨芳绒(1963-),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1096077909@qq.com

引文格式:田朋朋,张漪,黄雪红,等.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5):110-113.

TIAN Pengpeng , ZHANG Yi , HUANGX ue hong ,et al .“Nature and Humanity” of Traditional DomesticAr chitecture at YoufangVillage of Xingyang City[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20 1 7,(5):110-113.


注: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

 
» 上一篇: 慈贞庙阁: 唐代女性庙及其明代变迁...
» 下一篇: 基于南京地区的婚俗文化产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