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引领潮流的意大利Molteni家具(...
 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选粹(一)
 第2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
 意大利Snaidero诗耐德橱柜赏析...
 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选粹(二)
 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选粹(三)
 第2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
 米兰国际家具上海展览会意大利...
 首届“设计巨蛋”获盛赞(续)
 第2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
 朱小杰世博中国馆家具设计创意...
 融合自然 演绎时尚——德国设计...
 意大利Snaidero诗耐德橱柜赏析...
 澳珀——家具设计是生活方式的...
 诞生于1948年的意大利PRESOTTO...
 朱小杰世博中国馆家具设计创意...
 第2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
 意大利Snaidero诗耐德橱柜赏析...
 活力四射DMY柏林国际设计节作品...
 捷隆家具(一)
   首页 - 详细内容
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在传统家具文化中作用的对比研究
类别:家具广场 | 录入者:fid | 发布时间:2023-01-30 [724]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家具文化并未实现真正层面的与时俱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其内实践活动方式的混淆。盲目以高效率工具对手工进行替代,即为混淆手工艺与手工劳动两种实践活动方式的产物。基于此种背景与状况,本文以“对比研究”为方法,对比研究包括“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两方面,基于平行研究视角,突出了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在传统家具文化独立性的作用;基于影响研究,表明了两者在传统家具文化中配合性的作用。对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在传统家具文化中的作用与角色进行探析,其目的包括两方面,第一,站在不同视角探析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在传统家具文化中的存在价值,明晰两者既存在独立性又存在相互影响性;第二,揭示手工艺与手工劳动的特点与作用,从而明晰高效率工具所替代的对象。

1 手工艺与手工劳动的特点分析

传统家具涵盖的范围较广,其特点以手工实践活动方式为主的家具制作方式。手工具有两面性,其既包括手工艺,还不排除手工劳动,两者在传统家具文化中,各司其职,各具特点。

1.1 手工艺的特点分析

手工艺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其与匠人的认知关系密切。匠人有工匠、艺匠与哲匠三种,工匠以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为特征,其实践活动不具创造性;艺匠、哲匠与工匠不同,前者以跨界为途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后者则以思想赋予手工艺以理论体系,由此可知,手工艺的特点与艺匠和哲匠的性质关系密切。

第一,基于艺匠的角度,手工艺具有灵活、无限、自由的特点。在传统家具中,技艺门类的多样与技法形式的善变是灵活、无限与自由的直接体现。技艺包含多种手工艺门类,有主要门类与子门类之分,主要门类是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技艺门类,子门类是同一技艺门类的细化,其具有衍生性。技法则是实现技艺的途径与方式,即借助各种工具形成艺术的方法,诸如雕、刻、贴、镶、嵌、描、堆、戗、洒、泥、刻、剔、压、起、捻、刷、蘸等等[1-2]。通过对技艺与技法的分析,足见手工艺的灵活性、无限与自由的特点(图1)。


▲ 图1 传统家具局部工艺展示

第二,基于哲匠的角度,其为手工艺赋予理论体系。一方面,将工艺提升至“态度”与“观点”层面,即工艺观[3]。工艺观与工艺具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一种思想指导与审美立足点,具有概括性,后者则是一种具体做法;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辩证性的方法论,为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承所用。方法论包含“规律型”方法论与“思想型”方法论两种,前者是“复制型”的方法论,后者则是“启示型”方法论。传统家具文化的与时俱进并非对“过时”元素的再重复,而是以辩证为工具,将启示性内容为当代所用的做法与途径。由此可知,哲匠所提供的是一种有别于“规律型”方法论的“思想型”方法论。

1.2 手工劳动的特点分析

手工劳动是具有重复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家具而言,其存在两种情况的手工劳动。第一,由于缺少“高效率工具”所造成的重复性劳动,该种类型的手工劳动与“工具”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换而言之,效率性是减轻手工劳动的关键因素;第二,由于量化需求而进行的重复性劳动,此种劳动常采用模具化的形式,其目的是以模具为标准,对已存在的传统家具进行复制。以传统大漆家具中的剔红为例,由于剔红的制作过于繁复,为了追仿其外表形式,工匠借助预先制好的“印花模具”对漆冻子进行翻模来实现模仿的目的。通过上述对手工劳动类型的分析,可对其特点进行总结,第一,手工劳动具有可替代性。手工劳动与高效型的工具相比,隶属低效型的劳动方式,随着高效型工具的出现,手工劳动可被其替代;第二,手工劳动可通过量化促进某种风格的形成。

2 基于平行视角下的手工艺

与手工劳动的作用性探析

平行视角的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即两者在传统家具文化中的各自独立性,本文从手工艺对传统家具文化的“引导性”与手工劳动对传统家具文化的“普及性”两方面展开论述。

2.1 手工艺的引领性

手工艺在传统家具文化中的独立性表现为其引领性的方面。在文化引领性方面,其表现如下,第一,实现“新”需求。传统家具具有阶段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时移世易,人们的审美随之发生变化,此种变化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为人们对“新”的需求,即新审美,其与“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审美具有本质性的差异,该差异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为“形式追随内容”。在传统家具中,形式为外在因素,主要意指造型、装饰、色彩与材质,内容则为所承载的审美文化。前者隶属可变因素,随后者的新需求而变。此时,需要一种灵活、自由与多变的实践活动方式来满足传统家具的“变”。在前述的内容中,笔者对手工艺与手工劳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手工艺是一种灵活、多样与无限的实践活动方式,其是实现新阶段或新时代人们对传统家具新需求的关键。手工艺实现新需求的方式是“改变”,改变的参照物是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传统家具,其包括改变形式样貌与改变原有技法两种途径,两者的改变均与原有的传统家具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满足了新阶段或新时代人们对传统家具的新需求。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究其根源,手工艺这种实现活动方式借助“改变”满足了新阶段或新时代人们对传统家具的新需求,新需求引领新文化,由此可见,手工艺是实现传统家具文化引领性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引起风格差异化。差异化的风格是指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传统家具与新阶段或新时代的传统家具在审美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一种风格有别于另一种风格,其不是以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风格为母本进行“再衍生”的差异,而是人们在新阶段或新时代对传统家具的“再创造”。对于传统家具而言,“再衍生”的风格与“再创造”的风格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是对“某种制作规律”的顺延,后者则是对“某种制作规律”的突破。基于制作规律顺延的传统家具风格,无需改变原有的制作方式,但基于制作规律突破的风格,需改变原有的制作方式。手工艺与手工劳动作为传统家具的两种实践活动方式,前者具有灵活、多样与无限性三维特点,是实现对原有制作规律突破的关键,风格的差异化传统家具在新阶段或新时代对原有制作规律突破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见,与手工劳动相比较,手工艺是引起传统家具风格差异化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实现文化传承的本质。传统家具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传承具有两种可能形式,即“定型性”传承与“辩证性”传承,前者是基于“规律总结”(以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传统家具为原型进行规律的总结)的一种传承形式,后者则是基于“创新突破”的一种传承形式。纵观传统家具的历史,其具有与时俱进性,故此,辩证性传承是传统家具文化传承的主导形式。对于传统家具而言,其涉及“结果”与“过程”两种形式,前者是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已经产生的传统家具,主要意指与家具本身相关的因素,诸如造型、工艺、材料以及色彩等。后者则是文化融入传统家具的历程,其意指家具与文化的关系。“作为结果”的家具是静态的,具有“过时性”,“作为关系”的家具则与前者截然不同,其是动态的,具有启示性。相较两者,前者是定型的,后者是辩证的,故此,传统家具中的启示性为传统家具文化传承的本质。家具与文化并非一物,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需中间桥梁的助益,实践活动方式即为实现传统传承的关键方式,对比手工艺与手工劳动的特点可知,前者借助灵活、多样与无限的特点,实现传统家具文化启示性的传承,该传承是手工艺引领性的表现之一。

2.2 手工劳动的普及性

在传统家具文化中,其手工劳动独立性的表现为它的普及性,手工劳动的普及性是一种借助效率型工具实现量化并完成传统家具文化传播的过程,其在传统家具文化中普及性的表现如下。分段第一,将复杂工艺流程化。工艺流程化的参照物是手工艺,其借助“材料替换”与“模具化工具”的应用实现工艺转化的目的,此中的工艺转化是复杂工艺流程化的关键因素。对于传统家具而言,其使用对象不仅包括小众群体,还存在大众群体。工艺的流程化与大众群体的需求密不可分,其表现包含如下方面,首先,在制作成本方面。复杂工艺的流程化降低了传统家具的制作成本,实现了传统家具经典形式走进大众群体的目的。笔者以“剔红”与“堆红”为例进行说明阐述,剔红为漆雕的一种,其制作工艺复杂,层层髹漆与雕刻需耗费较长的时间[4]。堆红又名“假剔红”,其制作工艺相较剔红简易,以“漆冻子”堆积替代大漆的层层髹涂,用“模具印花”效仿雕刻,制作时间被缩短。通过剔红与堆红的对比可知,通过材料的替代与模具的运用,使得复杂工艺在被效仿中得到转化,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其次,在耗费时间方面。复杂工艺的流程化实现了传统家具经典形式的传播速度。笔者以“犀皮”与“犀皮系列”为例,前者是以打捻起花为主要途径的大漆工艺,历时较长。后者是借助工具起花简化犀皮工艺的一种做法,历时相较前者短且容易操作。通过对比可知,两者同为犀皮工艺,历时短且容易操作的后者将犀皮工艺流程化,此种做法,促进了其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后,在模具化的工具应用方面。其是复杂工艺流程化的关键。工具包括“效率型”工具与“创造型”工具两种,模具化工具即为前者的代表之一,传统家具的大众化,离不开模具化工具的应用。综上可知,在传统家具文化中,手工劳动与手工艺不具冲突性,各司其职,工匠将手工艺流程化,使其满足大众群体的需求,借此实现手工劳动的普及性。

第二,将过渡期的审美稳定化。过渡期的审美指传统家具在新阶段或新时代所承载的美。相较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此时期的美隶属过渡阶段,具有“虽新但不稳定”的特点,第一,新突破与旧存在的矛盾性[5-6]。传统家具进入新阶段或新时代,其突破性的新表现与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中的传统家具存在暂时的冲突,此种冲突是造成了传统家具审美在过渡期不稳定的原因之一;第二,尚未出现一定量的效仿行为。在传统家具中,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为效仿行为的关键,但在新旧相交的阶段,有别于前一阶段或前一时代的“新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尚未出现,此种情况造成工匠无法借助“效率型工具”对传统家具中的突破性工艺进行转化。通过分析可知,缺乏跟风效仿也是造成传统家具审美在过渡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预想解决上述的不稳定,需“量化”新阶段或新时代的传统家具,以实现过渡期审美覆盖面的扩展。手工劳动是一种效率型的实践活动方式,其可通过“工艺转化”与“模具化工具”对过渡期的新型传统家具进行效仿繁衍,借助量化的方式,可达到突破型传统家具在过渡期稳定审美的目的。综上可知,处于新旧阶段或新旧时代过渡期中的“新型传统家具”,需要借助效率型的手工劳动实现此阶段的审美稳定化,作为结果的审美稳定化是手工劳动普及性的产物。

3 基于影响视角下手工艺与手工劳动的作用性探析

3.1 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的影响性

任何存在都是联系中的存在,手工艺与手工劳动也不例外[7-9],两者除了各司其职,彼此独立之外,还互相影响,即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的影响性与手工劳动对手工艺的影响性。

通过前述手工艺的特点可知,其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灵活、多样与无限的特点。在传统家具中文化中,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的影响性在于其引导手工劳动走出“同质化”。手工劳动是一种效率型的实践活动方式,其借助标准化的工具(即模具)对手工艺进行转化,在该种转化过程中,工具不仅是工艺转化的关键,也是导致制作同质化的根本原因[10]。在传统家具文化中,家具同质化的表现如下,第一,模具同质化。模具是手工劳动实践活动方式的工具,其具有两面性,即满足性与过剩性,满足性指借助效率型工具(即模具)满足大众群体追风新审美的需求。过剩性作为满足性的反面,其意指忽略手工劳动的周期性,导致需求过剩,此中的过剩即为同质化的表现之一;第二,同类家具产品泛滥。同类家具产品意指采用同种工艺制作的传统家具,人们的需求与产品提供具有比例性,在新旧审美并保存的过渡期,新审美处于不饱和状态,新阶段或新时代的人们对其的需求趋势呈现递增状态,随着新审美的普及,人们对同类型的新需求逐渐出现饱和状态。在实践活动方式残存惯性的作用下,家具作为审美的载体,相较人们的需求,其作为产品,出现了过剩现象,此中的过剩现象即为家具同类型产品同质化的表现之一;第三,手工劳动周期性紊乱。任何存在均具有周期性,手工劳动也不例外(图2),其包括转换期、普及期与过剩期。转换期指手工劳动选择工具模拟某类型手工艺的过程。普及期为手工劳动在新阶段或新时代满足大众对新审美需求的阶段,在此阶段,量化是途径。过剩期则是手工劳动继续借助效率型工具进行量化制作同类型传统家具的阶段,此阶段的特征为手工劳动的供给超过了人们对同类型传统家具的需求。通过分析可知,第三阶段是造成手工劳动存在周期性紊乱的决定性因素,其表现为同类型传统家具的“过量”,换而言之,等同于同一类型的传统家具的同质化。


▲ 图2 手工艺生命周期的演示图

手工劳动是传统家具文化普及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但一成不变,其不利于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预想令传统家具文化呈现良性发展趋势,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方式打破“定型化”的手工劳动,此打破的过程即为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的影响作用,其表现如下:第一,手工艺对手工劳动中实践规律的影响。手工劳动隶属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此种实践活动方式离不开规律的指导。在手工劳动中,规律是从业者对某种手工艺型、色与质的归纳与总结,而后进行转化与模仿。规律的类型包括“定型式”规律与“类型式”规律,前者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周期中,仅存在一种指导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导致产品同质化的根源。后者则是在不同的实践活动周期,存在不同的指导性规律,这种规律是手工艺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知,在手工劳动中,手工艺可刺激其赖以生存的规律从“定型式”发展为“类

型式”,此种刺激,即为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的影响性;第二,手工艺对手工劳动中工具的影响,其可带动工具的改良。在手工劳动中,工具的作用是将手工艺中的“工”进行“转化”,成为适合“标准化”与“量化”制作的桥梁,由此可知,在手工劳动中,工具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手工艺的“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之于手工劳动的“效率化”作用。对于转化作用,工具是针对已存在的某种手工艺中的“工”进行转化,此中转化隶属形式的模仿。对于效率化作用,其是将转化的结果借助标准化的工具进行量化制作。通过简述可知,工具的转化作用存在“有限性”的特点,预想打破工具的有限性,则需手工艺的引导,其引导的表现为创造新的转化条件(即新“工”的出现),该种创造即为对工具的影响性表现;第三,手工艺对手工劳动生命周期的影响[11-12]。任何存在与发展均具有周期性,手工劳动也不例外,其周期性涉及两个阶段,即手工劳动的普及期与手工劳动的同质化,前者的存在具有积极作用,可实现时代审美的传播力与凝聚力。后者的存在是手工劳动消极性的表现,其长期存在会导致审美的固化,此种情况是阻碍传统家具文化传承的绊脚石。若要缓解此种负面状况,需要一种具有引导性的实践活动,即手工艺,手工艺对手工劳动周期性影响的表现为创造新审美,该种新审美可引导手工劳动走出固化,开启新的生命周期,由此可知,手工艺所创造的新审美即为其对手工劳动生命周期的影响性。

3.2 手动劳动对手工艺的影响性

手工劳动作为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其与量化密不可分。在传统家具文化中,量化是形成时代风格的关键,其可通过量化实现文化与风格的普及,因此,手工劳动对手工艺的影响为前者对后者创造性的普及,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通过规律的总结,实现手工艺创造性文化的普及。提及规律,其涉及两方面内容,即规律的来源与规律的去处,对于前者而言,规律来源于对“某一个门类”手工艺中“工艺形式”的总结,通过此种形式总结的规律,被称之为“一类规律”,由此可知规律源于对形式(手工艺中“工”的形式)的总结,而非手工艺中“工”之精神的解读;对于后者而言,规律总结的目的是追风某种形式并实现量化的繁衍,此量化与繁衍需要借助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完成,换而言之,规律服务的对象为效率型的实践活动方式,由此可知,规律的去处是手工劳动中,而非手工艺中。手工艺作为创造型的实践活动,其在传统家具中引领着时代审美与艺术风格,手工劳动以某一门类的手工艺为原型,对其内工的形式进行规律的总结,借助具有复制型特征的规律实现量化,此过程中,手工艺中的审美与艺术风格利用手工劳动形式化的追风,达到审美主流化与风格稳定化的目的,此中的主流化与稳定化即为手工劳动对手工艺创造性文化普及的表现。

第二,借助工具的转化,实现手工艺创造性文化的普及。在手工劳动中,其对手工艺的普及性影响离不开工具,工具的作用是转化。转化是对手工艺中工进行“形式化模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手工艺中具有灵活、自由与多样的工被转化为固定形式的工,为手工劳动所用。对手工艺中的工进行转化,是为规律(针对某一门类转化对象所总结的规律)的运行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借助工具进行转化,其目的是为规律服务。在手工劳动中,规律是手工艺创造性文化普及的抽象推动力,此中的抽象离不开工具的助益,故此,工具对手工艺创造性文化的普及也具影响作用,其影响性来源于工具的转化作用。

4 结语

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内含两种职能,即承载具有“引领性”的传统文化与承载具有“普及性”的传统文化。前者是创造型实践活动方式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后者则是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手工艺隶属创造型的实践活动方式,手工劳动隶属效率型实践活动方式,前者在传承中引领文化,后者在传承中普及文化,两者共同作用,是传统家具时代特色形成的关键,故此,手工艺与手工劳动具有彼此独立的特性;除了彼此独立,两者还相互影响,手工艺通过其引领性手工劳动进行影响,影响的结果为打破手工劳动的同质化现象,使手工劳动的生命周期呈现动态型存在。手工劳动则是借助其普及性对手工艺进行影响,影响的途径为工具的转化与规律的复制,影响的结果为通过量化实现对手工艺形式的追风,在此过程中,手工艺的时代特性逐渐明显。综上可知,在传统家具文化中,手工艺与手工劳动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方式,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联系。


注:本文来自《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2022年第11期

 
» 上一篇: 2023米兰展现场直击!
» 下一篇: 文化、空间、权力 三元互构视域下的创意城市家具研究 ——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