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
 低坐具向高坐具的演进
 藻井中的儒家文化
 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思考——以...
 小户型多功能家具的几款创意设...
 朱小杰家具设计思想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创新探讨
 解析意大利沙发品牌Calia的本土...
 明式家具审美文化与现代家具设...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再设计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家具DI...
 非木质材料在现代家具设计应用...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图...
 中国明清家具现代价值考
 第3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获奖...
 川西民间家具初探
 从卡姆帕纳兄弟思考当代家具的...
 彰显北欧特色 鼓励设计创新...
 著名设计师朱小杰谈设计与生活...
   首页 - 详细内容
诗词文本价值路径下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研究
类别:设计论坛 | 录入者:fid | 发布时间:2023-06-21 [479]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同质化现象十分严峻,乡村文化的地域性主题逐渐模糊,乡村意境的缺失直接导致乡村失去了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的景观本质特征。目前,乡村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意境研究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由既往简单的景观空间意境描述为主的叙事研究,转变为重建在地性的乡村意境探寻和思索。相关的研究也初现美学范式、文学价值体系、社会学观念等多维视角重新定义乡村意境。刘禹锡有过表述:“境生于象外。”这可以看作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最简明的规定,“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境”当然也是“象”,但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向于无限的“象”,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从“观物取象”到“境生于象外”是意境的生成过程,乡村景观意象与意境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景”[2]。

王培洪、邢志鹏、陈祖[3]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炼了闽南特色乡村的意象元素,基于文化景观的语境试图建构乡村意象整体框架,通过微博等网络语义数据分析意象审美对象,对乡村典型意象审美对象的开发和保护有一定的识别性;丛昕、董婧[4]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解读山水田园诗,从中提炼乡村意象元素、乡村环境色彩、空间以及文脉特征;王永明、王美霞等[5]利用ROST Word Parser文本挖掘工具依托网络内容对凤凰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进行研究,以词频分析和网络语义成果得出旅游地意象感知主题以及总体旅游地意象和旅游吸引物的强烈感知。屈行甫、李瑞君[6]以山水意境为典型意境将山水绘画、山水园林、山水诗文等山水艺术的意趣和情致作为理论驱动,提出乡村聚落景观的山水意境的复合画意营造、人与景观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情景交融体验方式策略。总之,一些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的景观意象研究将词频分析的名词(地点事物等)和形容词(意象感知描述)等词语直接称为空间意象,笔者认为这是不严谨的,景观意象并不是单一的景观感知对象的识别。另一些研究将乡村意象多建立在景观文化和符号学表征解读下,从空间视觉符号的显性部分进行解读并提取特殊的主题元素,缺少对乡村景观意象结构的本体质性的认识和思考。“意象”与“意境”从本质上来说源于中国传统文学语言重抒情表意修辞观上,“意境”是在意象论的基础上生成的,并对意象有所转意和发展[7]。“意境”与“意象”都偏向心灵的感悟,是情景交融的立体审美空间的景物整体形象感知结果。在文学和美学的语境中,其“意境”的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这个概念还在发展和丰富着,并表现出兼容并包、开放性的概念。对乡村意境的讨论离不开对乡村意象的吸收,笔者认为讨论乡村意境的问题可借助例如诗词文本等多维度的文化实践范式,从可识别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人文与自然审美对象)、景观意象感知特征、景观实践中去理解乡村意境的意蕴。

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描绘的意境是山水实景意境。《庄子·杂篇·外物》讲:“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意”就是“得道”,此意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意境,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以形象的语言道出了意境的特征[8]。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词具有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原真性、客观性的视觉艺术成分,通常用意象化的诗词创作实践和符号语义总结景观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空间意境研究中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文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的山水田园诗文本数据具有在地的时空高度对应性,以选取在川西地区旅居驻留的唐代诗人诗词文本为主。在定量研究阶段,通过ROST CM6文本挖掘技术对描写川西平原乡村的山水田园诗歌文本进行数据处理,内容包括诗词的分词技术(形容词和名词)、特征提取、语义网络可视化技术。将提取的结果进行分析,尝试获取川西地区诗词中的景观意象感知对象、景观意象格局、景观意象感知路径、意象感知特征以及意象感知主体(诗人)之间的聚类关系。如果实验是预期的结果,将利用立意抽样定性分析对定量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基于这些论证因素,笔者试图以诗歌文学中的意象结构特点去理解乡村景观意象结构,进一步构建川西地区乡村景观意境图景。

为了解答文章问题,笔者采用了解释性混合研究方法[9],该方法是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的阶段(图1)。作为方法论,它包含了一些哲学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在多个研究阶段引导着数据分析及定量定性的方法整合。它的核心优点是:比起单独使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仅凭定量数据的一种都不足以捕捉到相关信息的趋势和细节,混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发挥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读。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旨在收集、整合定量诗词数据并利用ROST CM6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即文本分析法[10](content analysis)或者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性内容进行客观、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第二阶段——立意抽样定性研究法,根据诗词文本定量阶段的研究结果进行设计,将抽样选取定量部分典型的诗词文本进一步解释第一阶段诗词文本定量分析的规律与结果。

▲ 图1 解释性混合设计研究流程图

川西平原乡村空间范围:横向为成都西面龙门山脉至东面龙泉山脉,纵向为南部峨眉山至北面绵阳、江油一带。早在先秦时期川西平原文明自成一体,成为“古蜀文明”繁衍生息之地,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历时性、地方性景观文化资源。川西平原多以竹林、水系、田地、陂塘为景观组合元素的绿岛网络式复合型——林盘乡村聚落形态。班固在《西都赋》中写到“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可见川西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名不虚传的。描写川西平原的山水田园诗词比较丰富的时期是唐代,通过唐代诗词中山水田园景观的描写能认识川西乡村景观构成的意境之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唐代诗词中鉴选出以杜甫、薛涛、韦庄、武元衡、贯休、唐求、岑参、郑谷、卢照邻、王勃为代表的诗人在成都作诗近590多首,其中描写山水田园的诗近200首,以杜甫诗词量居多,将诗词文本数据整理结果导入ROST CM6进一步分析。

2.1 诗词文本词频获取与结果分析

词频分析主要用于统计网络文本材料中词语的出现频率,发现隐藏在文本内容中的核心信息,并借助语义网络分析等手段发现研究对象词语描述中的规律性[11]。由于诗词属于古汉语语言词性,完全按照现代汉语分词技术处理相对不准确,通过ROST CM6软件分词后的词语需要人工校正不准确分词词语。然后将分词后的TST诗词文本借助ROST CM6软件中的词频分析(中文)R功能,绘制词频分析表(表1)。通过词频表的数据可以看出,词频度的高-中-低频数是诗人对乡村景观意象的感知度、识别度的体现。其中主要对前50个高词频数据做研究,归纳为两点:(1)由于词频数的相对平均,同一时空下,不同诗人(感知主体)对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象的整体认知和意象感知对象的抓取相对一致,体现了诗人对景观感知对象集体记忆经验的普遍认识。(2)通过词频分析结果发现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中主要分为乡村(自然、人文)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四类景观意象原型结构组成高频词。乡村自然景观意象感知对象词:清江、方洲、潭水、百花、林塘、翠竹、茅苇、江滨、岷山、白雪、空山、云雾、春笋、鸬鹚、碧水、细雨、微风等。乡村人文景观意象感知对象词:柴门、江村、草堂、少城、堂上、门外、篱墙、扁舟、琴书等。乡村景观意象格局词:万里、近水、山下、江阔、尽头、天边、空山、天涯等。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词:无数、随风、自在、润物、叶润、纷纷、细细、涓涓、深红、青青、高兴、如醉、云自闲、茫茫、浅红、可爱等。

2.2 诗词文本语义网络与结果分析

基于诗词词频分析结果基础上,利用ROST CM6软件对诗词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可视化分析。将分词后的TST诗词文本借助ROST CM6软件中的Net Draw工具绘制语义网络图(图2),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从语义网络图结构层级看呈现“多中心—多边缘”特点,外圈层词语距离中心关系节点越近,说明和中心节点关系词的联系越紧密。图中各中心节点周围形成了多个子群的聚集现象,子群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状态,而线条的疏密代表共现频率的高低,线条越密,表明共现次数越多[12]。通过构建语义网络,可以将乡村景观意象原型结构组成元素以网络关系的形式连接为一个整体,识别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与景观意象感知特点词之间的联系,可以挖掘出诗人作为景观意象感知者背后潜在的、隐藏的信息以及乡村景观意象原型结构组成的深层意义。

▲图2 ROST CM6语义网络分析工作界面图


▲ 图3 ROST CM6文本语义网络分析结构图

语义网络定量数据研究主要归纳为3点:(1)诗词中反映的川西平原乡村的意象感知对象主要包括:草堂、林塘、潭水、柴门、芳洲、门外、江村、水流,为典型意象感知对象,这些景观意象感知对象词是川西平原乡村景观典型性代表,也是乡村景观意象结构中的核心构成元素。(2)围绕不同中心节点意象感知对象词出现了多个聚类子群:例如围绕“草堂”节点词出现的——门外、万里、百花、水流、林塘、无数等词的聚类效应,这些景观意象聚类词共同构成“竹居林盘”的景观意象典型,这与方志戎在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中的林盘构成要素一致;围绕“潭水”节点词出现的——江滨、叶润、细雨、润物、百花等词的聚类效应,这类景观意象聚类词共同构成“百花潭水”的景观意象典型,与川西乡村多沼池陂塘的现实景观一致;围绕“门外”节点词出现的——江上、芳洲、江平、涓涓、无人、细雨、水流等词的聚类效果,这类景观意象聚类词共同构成“江川胜览”的景观意象典型,与蜀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的大地景观一致。通过分析发现围绕不同意象感知对象节点词的聚类关系,可以生成不同区域的相对独立的乡村意象景观主题,进一步推出乡村意象是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审美体系。根据意象的结构和功能形态的生成原理,意象文本可以由一个独立的意象构成,也可以由多个不同形式的意象组成[13]。意境的发生往往是由多个、不同的意象重叠、排列组合而成,意象如同细胞一样是意境的基本单元[14]。如此可知,乡村景观意象不是单一的、独立的、简单的景观感知对象的概念,而是由景观意象感知对象、感知路径、感知特征、意象格局以及意象主体意识的能动反映共同构成。意象与意境的交融,有时到了难分彼此的程度,化而合一,意象可以为意境服务[15]。(3)不同的乡村意象子群之间会形成不同的意象感知路径,感知路径也具备主次之分,这个观点可能有助于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历史名村的具体景观意象空间保护。

解释性设计研究的意图旨在用定性数据来解释定量研究结果,定量研究部分的结果有助于形成在定性研究中要提出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样本需要从定量研究样本中抽取[16]。定性研究阶段将对定量诗词文本中的典型性诗词进行“立意抽样”文本分析,抽样文本根据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行深思熟虑的选择。就文本而言,研究者并非一定要选择大量参与者或文本;相反,定性研究者要挑选规模较小,且能为研究核心问题提供详细深度信息和概念的数据资料。文章定性部分将选用定量数据中杜甫、岑参等诗人的典型诗词对乡村景观意象和意境问题做定性分析,进一步阐释定量研究的结果。定性研究部分需结合文学和美学语境意义的讨论,围绕定量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2个问题:(1)乡村景观意象(自然和人文)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意象感知路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五类景观意象词,作为意象结构范式的组成元素之间存在机制关系。(2)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围绕乡村景观感知对象词,乡村景观意象产生多中心—多边缘的意象子群,并且每组意象由意象区域、边界、意象感知对象、意象感知特征、意象感知格局和联通路径组成的单个意象子群整体,这些意象子群的聚类结构紧密联系形成层次分明的复杂体系,被指向景观意境的生成。通过定性分析,需进一步验证“乡村景观意象”与“乡村景观意境”之间的从属关系。

3.1 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象构型元素

景观意象感知对象的诗化符号。意象的语源与本意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13],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也可称为“表象之意义”。山水田园诗中的景观意象感知对象是诗化的符号,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诗化的景观意象感知对象是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的集群,并且诗化符号在景观意象语境中具有提示画面和记忆表征的作用。例如:杜甫的《堂成》中描写“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诗人以草堂居为题,主要描写周边环境的景物,和诗人定居草堂的心情。诗中的“桤林、笼竹、飞乌、语燕”一组景观意象感知对象词构成了草堂景观意象的整体诗化符号体系,而“桤林碍日、笼竹和烟”描写了草堂隐藏于遮天蔽日的桤林和笼竹之下朦胧婆娑的景观意象,“吟风叶、滴露梢”是诗人体察环境里微妙的自然光影与声音,体现了草堂庭院虚与实的诗化符号景观意象感知特征。草堂居的日常整体景观意象是由多组景观意象子群共同营造的空间场景张力,从而彰显了草堂乡居整体环境的清幽、宁静、恬然的意象现实。山水田园诗词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意象诗化符号显现出川西乡村景田、桤林、笼竹、活水作为文态、生态的“象”的构型特征,正是这些景观感知对象的有机融合创造了独有的“竹居林盘”景观意象典型,川西坝子人居景观记忆留存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景观诗化符号的集合(图4)。因此,对乡村景观意象的保护与开发应充分挖掘和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感知对象的诗化符号体系。

▲ 图4 竹居林盘景观

乡村景观意象格局彰显。通过定量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可以看出高频度出现的景观格局词汇:万里、近水、空山、桥西、门外、天边、竹深、尽头、溪头等,这些景观意象格局词可以将景观意象结构各元素相互连接建构有机的景观意象框架。例如杜甫《野望》中描写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诗人跨马出郊并极目四望广阔的自然景观,先是看到成都平原西部常年积雪的西山昆仑之景,再看到南郊外的锦江万里桥,以“西山白雪”与“清江万里桥”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为景观节点构建远景与近景的乡村景观空间格局;而在《江村》中“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诗中描写了浣花溪清澈的溪水环绕浣花村缓缓流淌、幽游平淡的锦江乡村景象,而首联的“抱”字,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竹居林盘”与水系的空间关系格局特征。意象格局层次营造的科学性可优化并丰富乡村景观意象的体验路径,通过定量部分语义网络图与诗词定性的对照分析可以显示出由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意象感知对象的多点、散点式分布状态,乡村意象空间格局层次也凸显出多面多维、交错共容的分布特点,这与人工景观预先埋设的强结构空间意象格局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因此,在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应尊重乡村景观散点式意象的特点,充分挖掘乡村意象格局隐喻性特征,而不是直接套用城市景观构形标准设计布局。

乡村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创造。诗人在构筑诗化的景观意象过程中是通过多重感官的体验获取景观环境的诗化符号信息特征,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知觉体悟、体察、转义的过程。克罗齐说:“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起初”。所以从意象生成起初对景观感知对象的直觉获取、体验、创造、赋形、转义表达是景观意象特征创造的过程。文章定量分析部分的高词频分析结果中有大量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词:无数、随风、自在、细细、涓涓、深红、青青、如醉、云自闲、茫茫等,这些词正是诗人的视觉、直觉、知觉对景观具体感知的诗意召唤的综合感知修辞表现。例如杜甫在《狂夫》中的诗句“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描写草堂乡村温馨朴素的景色,微风轻轻地摆动着光洁的翠竹,蒙蒙细雨滋润着红色荷花,飘来阵阵清香。诗人将“微风、翠枝、细雨、荷花”四个景观感知对象通过“冉冉”“涓涓”的感知叠词让清新淡雅动人的乡村意象之美夺目而出,使景观意象的空间和意象特征瞬时延展。正如刘勰《神思》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个理想的景观意象特征总是约定俗成的,景观意象感知是从一种“本能”状态推进到“理法”的状态,随着人与景互动的频度和感情诉求的增加,意识认知进入到心灵的体验境界,创造并激发“景”“情”“意”“象”交融的“象外之境”感知结果[17]。

3.2 构建意象整合的乡村意境图景

从“观物取象”到“窥意象而运斤”再到“境生于象外”是意境生成过程。蒋寅认为意境是主体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有序的、综合的、相对封闭的意象结构构成的符号体系,他还认为意境作为意象的总和,它的内涵一定是包容所有意象的,只不过意象的结构形态有主次式、辐射式、并列式的不同[17-18]。定量部分的诗词语义网络图显示,乡村景观意象产生多中心—多边缘的意象子群,并且意象子群结构紧密联系(图3)。例如杜甫《绝句慢兴九首》中的诗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诗中描绘了像白毡子飘落在田间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像铜钱一样铺满了小溪上的错落重叠的荷叶,破土而出的娇嫩竹笋,沙滩上依偎着母鸭酣睡的小鸭子,屋舍西面信手拈来的嫩绿桑叶,郁郁葱葱的江畔麦子,描绘了六个围绕草堂环境“竹居林盘”的景观意象子群,这些意象子群共同描绘了草堂景观的整体意境之美。可见,乡村意象具有散点分布式特点,体现了一诗一画、一景一象,情景交融的多维乡村意境整体。又如《水槛遣心二首》中“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诗人描写了开敞宽阔、远离城郭的草堂庭院格局,周边没有村庄遮蔽,可远眺旷野之境;江岸齐平、清澈碧波的江水与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姹紫嫣红的花朵映衬在春日黄昏里的安静宁秀之境 。从“草堂”到“澄江”再到乡间旷野远眺包含了不同空间的意象子群,是集合了近景、中景、远景的“江川胜览”乡村意境整体。岑参的《东归留题太守徐卿草堂》“复居少城北,遥对岷山阳。车马日盈门,宾客常满堂。曲池荫高树,小径穿丛篁。江鸟飞入帘,山云来到床。”首句遥望昆仑岷山胜景描写草堂全局之境,二句展示街巷的繁华漫客局部之境,三句言曲径通幽的乡居庭院局部之境,由整体的虚境与局部的实境构成全局之境,也是“江川胜览”的乡村意境体现。乡村景观意境是包含多个子群意象的集合,意象与意境的时空可以是交错的也可以是并列的、重叠的,这一结果预测与来自文学、美学意象研究的多位学者观点高度吻合。综上可见,从意象到意境的论证我们可以推测出以川西平原为例的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模式(图5)。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乡土意境蕴含的大美正是自然的大地艺术,它的意境之规律随四时运行而变化。中国式意象思维和意境审美特质如同基因与血液般,尽管这一传统审美特质受西方审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产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是当代中国人最本质的审美思维方式,这才是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意象和意境审美的核心实质。

▲ 图5 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

根据文章以上的解析,得出以下结论:

(1)本研究收集了川西平原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通过解释性混合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的双向递进研究透析了山水田园诗词中精湛深刻的乡村景观意象与意境的构型规律和审美价值。通过对川西平原山水田园诗文本分析可以获得,例如门外、万里、百花、水流、林塘、等高频词,但这些词仅是景观意象构成模式中的基本元素,单个词都不能构成景观意象的整体表达,只有将这些分词的聚类效应关系整体融合才能获得类似“竹居林盘”“百花潭水”“江川胜览”这样的景观意象典型,后续工作可从多维度视角继续挖掘川西平原景观意象典型。

(2)文章通过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与现实景观的对照试图提炼了乡村景观意象是由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感知路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组合的结构模式,他们共同解释了乡村景观意象的构成方法。这与美国景观设计专家Kevin Lynch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以“结构与个性”为主导的环境意象成分由事物、事物的个性、观察者与物体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和形态上的关系、观察者提供的情感意蕴、可意象性的意象特征结构特点相一致。并进一步解释了乡村景观意境由多中心—多边缘的意象子群构成,这些意象子群结构紧密联系形成层次分明、体系复杂的乡村景观意境图景。

(3)乡村景观意境的研究不应迂回于传统单一景观和设计学科的定义,乡村景观意境中蕴含的文化和乡村社会普遍的价值成分应得以进一步彰显。乡村景观意境研究有助于认识乡村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乡村人居环境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构成和审美特征,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该研究弥补了传统定量文本挖掘技术结论的片面性,不足之处在于混合研究方法串联整合双向数据的特征导致文章篇幅过大,在定性研究部分应对抽样立意文本数量相应增加,仍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01):16-21.

[2]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3):70-73.

[3]王培洪,邢志鹏,陈祖建.乡村意象认知框架构建——以闽南乡村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1):116-120.

[4]丛昕,董婧.从山水田园诗看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J].艺术百家,2013,29(S1):105-108.

[5]王永明,王美霞,李瑞,吴殿廷.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凤凰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01):64-67+79.

[6]屈行甫,李瑞君.现代乡村聚落景观山水意境的重构策略探究[J].艺术设计研究,2022(01):69-75.

[7]丁绍刚.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J].中国园林,2011,27(01):42-45.

[8]王凯.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王永明,王美霞,李瑞,吴殿廷.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凤凰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01):64-67+79.

[10]孙晓东,倪荣鑫.中国邮轮游客的产品认知、情感表达与品牌形象感知——基于在线点评的内容分析[J].地理研究,2018,37(06):1159-1180.

[11]郑华伟.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旅游学刊,2016,31(05):111-118.

[12]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03):69-75.

[13]丁绍刚.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J].中国园林,2011,27(01):42-45.

[14]顾祖钊.艺术至境论 (心理美学丛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5]约翰·W克雷斯韦尔.混合方法研究导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16]张蕾,邹广天.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J].中国园林,2014,30(05):40-43.

[17]李小蒙.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城市建筑,2022,19(10):196-198.

[18]唐海燕.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某村庄景观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24):168-171.



注:本文自《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2023年第04期。

 
» 上一篇: 侗画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的可拓创新模式及评价研究
» 下一篇: 中国家具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